Skip to main content

魚稻共生

在灌溉水源進入稻田之前,先引進一個或多個生態溝池,水裡飼養烏鰡等較大型可食福壽螺的魚類,並在水面上和岸邊種植水生植物與低矮灌木,這樣的設計除了可幫魚類遮蔽、讓飛禽走獸棲息其中,減少一些螺害,動物的排遺還可補充溪水養分,稻田的生態與景致也能更加多元豐富。這是自然農法稻田,不用任何農藥肥料,在種綠肥輪作與噴灑酵素外的另一種供肥除害方法。

水稻灌溉水位通常約10公分上下,不像種植筊白筍有50公分那樣高,所以牧于自然田的「魚稻共生」是一種改良式的「簡單版」,不像「魚茭共生」般將魚放入田裡,概念比較像是「魚菜共生」,魚稻「分隔」而共生。

魚稻共同生長於同一田區,其實存在著一些矛盾,因為稻米和魚類對水的要求不盡相同。稻田淺灌、斷水曬田以及停水收割等都是水稻栽培的重要過程,但對魚類卻相當不利,所以如果要將魚放養進稻田,就必須在每一塊田邊設置淺灌或斷水時可以讓魚棲息的水域,而且要到稻秧生長到一定高度才能將魚放入田裡,如此做法除田埂要加高外,也需提供5%-10%左右的溝池,在設計與實務操作上都比較費心與困難,除非把養魚當作一種收入來源,那也許就值得了。